战国BASARA 4皇

jiege

今天给各位分享战国BASARA 4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战国BASARA 4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历史其实挺有趣秦朝的40位皇帝,战国时期秦国历代君主都有谁?

2、二十四朝代顺口溜,中国历史朝代背诵口诀(通顺又好记)

3、战国BASARA 4皇

  ①

秦国为战国时期一个诸侯国。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后,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历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由秦始皇最终统一六国,在中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主义国家。

战国时期秦国的历代君主:

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每一位都是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君主,这也是秦国能够一统天下的重要原因。

秦孝公,姓嬴,名渠梁,在位24年,他在期间,招揽人才,重用商鞅,变法图强,奖励耕种,军功授爵,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军事上,击败魏国夺回河西之地。之后,连续击败魏国彻底改变了之前魏国欺凌秦国的局面。

秦孝公是战国前期最有作为的君主,是继魏文侯、楚悼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变法支持者。也是他坚定不移的支持商鞅变法,可以说没有秦孝公就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后来一扫六合的大秦帝国。

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姓嬴,名驷,在位26年。秦惠文王是秦国第一位王,秦王的这个称号就是从秦惠文王开始的。他即位之初,先以雷霆手段铲除了商鞅和老士族的势力,巩固了军权。

在位期间重用樗里疾、张仪、司马错等贤臣名将,北扫义渠彻底解决了秦国背后的隐患、西平巴蜀秦国自此得到天下最重要的粮仓自此数不尽的粮食从巴蜀之地运来、东出函谷让秦国的边防固若金汤、南定商於开疆拓土。为秦国创下丰功伟绩、大大加快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秦武王,姓嬴,名荡,在位4年。秦武王是个大力士,喜欢打架斗殴,结交大力士比拼力气,23岁时举鼎而死。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攻拔宜阳,设置三川,平定蜀乱。在秦国的历史上算是作为较少的一位君主。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姓嬴,名稷,在位56年,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宣太后执政,穰侯魏冉当权,以白起为将,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进一步拓展秦国的疆土。之后,任用范睢为相,夺取宣太后、魏冉权柄,施行“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发动长平之战,彻底摧毁赵国精锐。攻陷东周王都洛邑,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统治。

秦昭襄王在位时进一步增强了秦国国力,山东六国再也没有能力和秦国抗衡,秦国统一六国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秦孝文王,姓嬴,名柱。由于老爸在位56年之久,他即位时已经是个老头了,给老爸服丧一年后,即位三天就去世了。

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姓嬴,名异人,在位3年。秦庄襄王早年在赵国做人质,之后在吕不韦帮助下成为秦王。即位3年后病死。由于命太短没有给秦国做出什么贡献,唯一的举措是吕不韦消灭了东周残余势力。周王朝的势力被彻底的清除。

秦始皇,姓嬴,名政,在位36年。

13岁即位,22岁开始亲政。

之后便除掉嫪毐、吕不韦等权臣,重用李斯、王翦、蒙恬等人。

从公元前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他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

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

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被称为“千古第一帝”。

秦国为战国时期一个诸侯国。

历经周国的附庸国到诸侯国。

为周附庸国到秦襄王被封为诸侯,共经历5代君主(非子、秦侯、秦公伯、秦仲、秦庄公)。

自秦襄公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共经历31位君主(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秦出子、秦武公、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秦景公、秦哀公、秦夷公、秦惠公、秦悼公、秦厉共公、秦躁公、秦怀公、秦灵公、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公、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

秦诸侯国初建

传闻周孝公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分封在秦,作为周国的附庸。前770年秦襄公互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从667年开始,秦在雍建都近300年。当时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诸侯国,因其所在的属地在今中国边缘地区,所以少有战事。

秦国的巩固与崛起

秦穆公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里并稳定大后方。奠定了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秦国国力因此与日俱增,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316年,秦惠王灭蜀国,使秦国正是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强大的国家。秦昭襄王在长平之战中大破赵军,灭西周公国奠定了秦统一战争胜利的基础。237年秦王政继位。于公元前230年至221年,十年间灭六国,建立秦国。

秦国是周朝时华夏族(汉族古称)在中国西北建立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

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商朝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

前316年秦灭蜀国,从此秦国正式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

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秦朝。

下面是秦国历代国君,秦国历代君王,秦国历代皇帝的名称在位时间和简介

秦非子,在位时间:约公元前900年―公元前858年

秦非子(不详―公元前858年),嬴姓,赵氏,名非子,号秦嬴,伯益之后,商朝重臣恶来五世孙,周朝诸侯国秦国开国君主,约公元前900年―公元前858年在位。秦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获封秦地,成为秦国始封君,号称秦嬴。公元前858年,非子去世,其子秦侯继任君位。

秦侯,在位时间:公元前857年―前848年

秦侯,嬴姓赵氏,其名失传,秦非子之子,秦国第二位国君,前857年―前848年在位。

秦公伯,在位时间:公元前847年—前845年

秦公伯(不详-前845年),西周时期秦国君主。秦侯之子。仅在位三年,史书上很少关于秦公伯的记载,大略知道他是秦侯与秦非子之后,其子为秦仲。

秦仲,在位时间:公元前844年—前822年

秦仲(不详―公元前822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公伯之子,西周时期诸侯国秦国国君,公元前844年―公元前822年在位。公元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为大夫,令其率军进攻西戎。公元前822年,秦仲在与西戎交战中,战败阵亡。秦仲死后,由其长子秦庄公即位。

秦庄公,在位时间: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

秦庄公(不详―公元前778年),嬴姓,赵氏,名其(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其),秦仲长子,西周时期诸侯国秦国国君,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在位。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秦仲被西戎攻杀,太子其即位,是为秦庄公。

秦襄公,在位时间: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

秦襄公(不详—公元前766年),嬴姓,赵氏,名开,秦庄公次子,是春秋时期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任国君,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

公元前778年,秦庄公去世,秦襄公即位。当时秦国力弱,狄戎为近患。秦襄公即位初,将其妹缪嬴嫁给戎人丰王为妻,以分化戎人。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都汧邑(今陕西陇县),向东进逼。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周平王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基础。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其子秦文公继位。

秦文公,在位时间: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16年

秦文公(不详―公元前716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襄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16年在位。

秦文公在位时期,设史官以纪事;击败西戎,收编周朝遗民,扩地至岐(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以西;制定罪诛三族的刑法。当时秦人已完全定居、从事农业。

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谥号文公,葬于西山(在今陕西省宝鸡市)。秦文公死后,其孙秦宁公(秦宪公)继位。

秦靖公,在位时间:未继位便去世

秦靖公(不详―公元前718年),又称秦静公,《史记·秦本纪》作秦竫公,嬴姓赵氏,名已失传。春秋时期秦国太子。秦文公之子,未继位便去世。

秦宪公,在位时间:公元前715年—公元前704年

秦宪公(公元前724年—公元前704年),嬴姓,赵氏,名立,秦文公之孙,秦静公(一作秦竫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715年—公元前704年在位。

秦宪公因其父秦静公早逝,故被其祖父秦文公立为继承人。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秦宪公继位,居于西新邑,后迁居平阳。公元前713年,派兵夺取亳戎(西戎一支)的荡社(一作汤杜)。公元前708年,俘虏芮国国君芮伯万。

公元前704年,派兵消灭西戎小国荡氏。同年,秦宪公去世,终年二十一岁,葬于西山大麓(今陕西省宝鸡市北陵园)。

秦出子,在位时间:公元前703年—公元前698年

秦出子(前708年―前698年),嬴姓,赵氏。春秋时期秦国君主,秦宪公的幼子,前703年―前698年在位,共在位6年。

秦武公,在位时间: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78年

秦武公(不详―前678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宪公(秦宁公)长子,母鲁姬子,秦出子和秦德公的哥哥,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97年—前678年在位。

秦武公初立太子。

秦宪公死后,弗忌等三庶长另立秦出子为秦国国君。

后秦出子被弗忌等杀,他才得以即位。

诛弗忌等三族,集大权于王室。

秦武公在位时,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貘等戎族,初设县制以管理所得之地,次年使秦国势力达到关中渭水流域。

秦武公死后葬于平阳,首开活人殉葬制度之风,陪葬的人多达六十六人。

传位于同母弟秦德公。

秦德公,在位时间: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

秦德公(公元前709年―公元前676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宪公之子,秦武公弟,母鲁姬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在位。

秦德公即位后,发展生产,并将国都迁至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自此后数百年秦国稳定并以此为都。

此时,秦人祭祀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开始用牛、羊、猪各三百头在今陕西境内的鄜县祭祀天地。

秦德公命人占卜迁都雍城是否吉利,结果是后代子孙可以以此地为依托向东发展,直至饮马黄河。

秦国迁都后,大臣梁伯、芮伯迫于压力而前来朝见秦君。

同年,秦国开始确定有三伏的节气,用在城门杀狗的方法来祛除热毒邪气。

秦德公在位两年便去世,其长子秦宣公即位。

秦国的各项制度在秦武公、秦德公在位时期大体有了雏形,其国力也开始迅猛发展。

这为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兴盛并进而与中原各国争霸奠定坚实基础。

秦宣公,在位时间:公元前675年—公元前664年

秦宣公(不详—前664年),秦国国君,秦德公之长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长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于平阳墓区(陕西省宝鸡县东阳平镇)。有子九人,未立,传位于其弟秦成公。

秦成公,在位时间:公元前663年—公元前660年

秦成公(不详―前660年),嬴姓,名载。秦德公次子,秦宣公之弟,前663年― 前660年在位,《史记》载成公元年,梁、芮国两个西周旧国的王来朝见。在位三年而卒。有子七人,皆未立,其弟任好继位,是为秦穆公。

秦穆公,在位时间: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

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在《史记》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还是缪氏祖宗。

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扶持晋文公,实现秦晋联盟。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后分别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战(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和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战(今陕西白水东北)中两次被晋军大败,秦东进的路被晋牢牢地扼住。

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百里奚、蹇叔、由余、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贤臣良将的辅佐。还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秦康公,在位时间:公元前620年—公元前609年

秦康公(不详—公元前609年),嬴姓,赵氏,名罃,秦穆公之子,母夫人穆姬是晋文公的姐妹,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康公送晋公子重耳回国,送到渭阳,作诗:“我送舅氏,曰到渭阳”,后人以渭阳喻甥舅关系。

秦共公,在位时间:公元前608年—公元前604年

秦共公(不详—前605年),汉族,嬴姓,《史记索隐》记载名貑,《左传》名稻,秦康公之子,前608年即位,在位四年(《史记》误作五年),前605年卒。《吕氏春秋》中所谓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秦桓公,在位时间:公元前604年—公元前577年

秦桓公(不详-公元前577年),汉族,嬴姓,名荣,秦共公之子。

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魏武子魏犨有一嬖妾无子,武子刚病时,命其子魏颗将嬖妾嫁之。

武子病危时又命魏颗将嬖妾殉葬。

武子死后,魏颗嫁掉嬖妾,并说:“这是从父亲头脑清醒时的吩咐。

”公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两军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恶战。

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交手,突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杜回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俘,魏颗大胜。

秦景公,在位时间: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

秦景公(不详―公元前537年),嬴姓,赵氏,秦桓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在位。

秦景公治理秦国长达39年,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他的墓地秦公一号大墓公然采用天子葬仪,面积达5334平方米,1976年在陕西凤翔县南指挥村被发现,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

秦哀公,在位时间:公元前536年—公元前501年

秦哀公,嬴姓,赵氏,名籍,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景公之子,公元前536-前501年在位。前 505年,吴国攻陷楚国国都,申包胥向秦国求救,哀公不理;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动容道:“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 于是发兵救楚,击败了吴军,吴王阖闾收兵回国。

秦夷公,未及即位就死了

秦夷公,中国春秋时代秦国人,秦哀公之子,嬴姓,名不详,被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未及即位就死了。

秦惠公,在位时间: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91年

秦惠公,秦夷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前500年-前491年在位。

秦悼公,在位时间:公元前490年—公元前477年

秦悼公(不详-前477年),春秋时期秦国君主。秦惠公之子,在位15年,《史记·秦本纪》和《十二诸侯年表》误作为14年。

秦厉共公,在位时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43年

秦厉共公(不详—前443年),嬴姓赵氏。

名剌,《史记·秦本纪》作秦剌龚公,《史记正义》作秦利龚公,秦悼公之子。

前476年-前443年在位。

前476年派兵攻魏城。

秦厉共公十年(周贞定王二年,前467年),天空出现哈雷彗星,明亮易见。

前461年沿黄河修筑防御濠沟,以兵2万伐西戎大荔(今陕西大荔朝邑一带)。

秦躁公,在位时间:公元前442年—公元前429年

秦躁公(前499—前429),秦厉共公之子。公元前443年即位为秦公,秦躁公十三年(前430年),西戎民族义渠向秦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军击退。次年,躁公卒,其弟从晋归来即位,是为怀公。

秦怀公,在位时间:公元前428年—公元前425年

秦怀公(前499年—前425年),嬴姓,赵氏,名封,秦厉共公之子、秦躁公之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前428年—前425年在位。

秦躁公卒,其弟由庶长从晋国迎入,是为怀公。

当时国政被旧贵族所操纵,秦怀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长鼌联合其它贵族逼秦怀公自杀。

由于昭太子早卒,次年大臣立怀公之孙为君,是为秦灵公。

秦灵公,在位时间: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15年

秦灵公(不详—前415年),又称秦肃灵公,嬴姓,赵氏,未知其名,一说名肃。前424年—前415年在位,秦怀公之孙。秦灵公逝世时,嫡子师隰(即其后的秦献公)年幼,只有五岁。灵公的叔父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夺位自立为国君,即秦简公。师隰被放逐到陇西河谷。

前422年,在吴阳(今陕西省宝鸡市吴山)建上畤,祭祀黄帝;建下畤,祭祀炎帝。

秦简公,在位时间:公元前414年—公元前400年

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简公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改革,他允许官吏、百姓带剑,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带剑的特权;实行按土地亩数征收租税的政策,则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表明秦国开始向封建制度转化。

秦出公,在位时间: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5年

秦出公(前388年—前385年),战国初期秦国君主。

秦惠公之子。

《世本》作秦少主,《吕氏春秋》作秦小主,嬴姓赵氏。

在位2年。

史上又名出子,前387年,惠公死,出公即位,时方二岁,由母亲主持朝政,重用宦官与外戚,“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长嬴改发动政变,杀出子及其母,迎灵公太子公子赢连回国。

自秦厉共公(前477—前443年在位)之后,到秦出公在位时,大臣专权,数易君主,国政不稳,秦国日衰。

秦献公,在位时间: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62年

秦献公(前424年—前362年),《世本》作秦元献公,《越绝书》作秦元王。嬴姓赵氏。《史记索隐》记载名师隰(xí),《吕氏春秋》记载公子连。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84-前362年在位),秦灵公之子,在位23年。

秦献公早年流亡魏国,回国继位后在秦国国内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并且数次发动收复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失地的战争。他为了终止秦国继续沦落的脚步,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是秦国实现再度崛起的奠基人。

秦孝公,在位时间: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越绝书》作秦平王,嬴姓赵氏。《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献公之子,在位24年,谥号为孝。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秦惠文王,在位时间: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秦武王,在位时间: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

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嬴姓,秦氏,名荡,亦称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记》),秦惠文王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在位。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即位。

秦武王生而有神力,自幼身高体壮,勇武好战,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贲等人都因此受到重用。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出巡周都洛邑时与乌获、孟贲比赛举鼎,结果两目出血,折断胫骨。

当天晚上,秦武王因流血过多,气绝而亡,时年二十三岁,周赧王闻报大惊,亲往哭吊。

秦昭襄王,在位时间: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

早年在燕国做人质。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与其弟争位,遂立。

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

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宰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国的河东和南阳、楚国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听从魏国人范雎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又灭亡西周国(此西周不是作为朝代的“西周”,而是战国末期的西周公国),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昭襄王去世,终年有75岁。

秦孝文王,在位时间:正式在位仅3天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嬴姓,赵氏,名柱(一作式),亦称安国君,秦昭襄王次子,战国时期秦国君主。正式在位仅3天。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下令大赦罪人,按功表彰先王功臣,优待宗族亲属,拆除王家园囿。秦孝文王于前250年11月12日行改元继位之礼,三日后为其父除丧期间去世,葬于寿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其子秦庄襄王继位。

秦庄襄王,在位时间:公元前250年—公元前247年

秦庄襄王(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亦称秦庄王,嬴姓,赵氏,本名异人,后改名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嬴柱之子,秦始皇嬴政之父,战国末期秦国国君。

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追封秦庄襄王为太上皇。

秦始皇,在位时间: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

秦庄襄王之子。

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

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

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

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二世胡亥,在位时间: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

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嬴姓,赵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前210年―前207年在位。

胡亥少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

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苏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秦二世即位后,赵高掌实权,实行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陈胜、吴广起义,六国旧贵族复国运动。

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赵高的心腹阎乐逼迫自杀于望夷宫,时年二十四岁。

秦三世子婴,在位时间:在位46天

嬴子婴(不详―公元前206年),即秦三世,嬴姓,名子婴或婴,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在位46天。初称皇帝,后改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九月,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去秦帝号,立子婴为秦王。五天后,子婴诛杀赵高。同年十月,刘邦率兵入关,在位仅四十六天的子婴投降刘邦,秦朝灭亡。

一个多月后,项羽率军进入咸阳,屠城纵火,杀害子婴。

秦国哪些国君为灭六国统一天下起了作用?

嬴政从公元前 230年发动统一战争,历时十年兼并了六国。

其实,在战国后期七雄之中,任何一国都有统一天下的可能与机会,然而最终却由秦始皇以气吞万里之势,横扫六合。

所有的历史课本谈到秦灭六国,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但是,人们似乎都忽略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由秦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呢?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一时的偶然?

奋六世之余烈 亡六国之诸侯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讲清楚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就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向。这个基本动向是由两个层面共同作用的:一是历史的必然性,一是历史的偶然性。

有人认为,秦始皇兼并六国是历史使然,即历史把统一的重任交给了秦国。这是因为秦始皇继承了祖辈的基业,所以才最终完成了统一的使命。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让我们先追溯一下秦国的历史,秦国从立国到嬴政执政,历经六百多年,一共有三十多位君王。而与兼并六国关系最密切的是秦国后期的七代国君,他们分别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

秦国统一天下的必然性首先表现为秦国七代国君无一庸主,个个都为秦国统一天下完成了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那么这七位国君对兼并六国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第一位,秦孝公。

秦国的崛起可追溯到秦孝公变法。

秦国立国较晚,又偏处关中一隅,在战国中后期仍然是综合国力较弱的一个诸侯国。

如果不能变法图强,秦国兼并六国无异痴人说梦。

秦孝公看到了这一关键点,起用并重用商鞅,施行变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发展,国富兵强,由此奠定了秦灭六国的经济基础与军事基础。

秦孝公出色地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重任,变法图强为秦国以后的快速持续发展夯实了根基。

第二位,秦惠文王。

秦孝公下世,继位的秦惠文王虽然车裂了商鞅,但商鞅的法令却没被废止。因此,秦国的崛起并未因秦孝公和商鞅之死而中断。秦惠文王不因人废法,实为过人之举。

秦惠文王即位后,随着商鞅变法后秦国的迅速崛起,六国有识之士意识到秦国的强大对他们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于是积极寻找对策,开始用联合(合纵)的办法对付秦国。

这是秦国崛起之后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六国联军将会重创秦国,秦国的强盛也会因此夭折。

虽然,此时东方六国中的任何一国都不足以对强秦构成重大威胁,但是,若六国联合成功,以六国之力攻打一秦,即使秦国已经很强大,仍然是无法承受的。

在这种情况下,秦惠文王审时度势,重用纵横家张仪。

张仪根据新的形势与发展势态,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连横策略,对六国一一瓦解,逐个击破,最终化解了六国的合纵之谋与军事行动。

秦惠文王也为秦国统一大业的继续发展做出了自己的杰出贡献。

第三位,秦武王。

在秦国的崛起史上,秦武王似乎并不重要,原因是他在位时间极短,只有三年。但是,即使是这么一位如流星般的国君,他对秦始皇最后统一中国也功不可没。

秦武王有一句名言:“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史记·秦本纪》)。

”“三川”原指黄河、洛河、伊河三条河,这里指含有这三条河的地区,辖境是今天河南灵宝县以东至洛阳的这片土地。

在位仅仅三年的秦武王一心向往的是能够坐车到达洛阳,看看周天子的王城。

秦武王的“窥周室”并不是他喜欢旅游观光,想参观一下周天子的都城而已,他实际上是想取周而代之,一统天下。

一句“死不恨矣”,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渴望实现由秦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

秦武王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因为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加之六国的合纵之谋被瓦解,此时摆在秦国国君面前的历史使命是不失时机地东进中原。

秦武王的“通三川,窥周室”,正是他作为秦国国君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

此时的秦国已经具备了东进中原的实力,敢不敢适时东进是摆在秦武王面前的历史性课题。

秦武王与前面几位君王一样,对秦国统一的大业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公元前311年,秦武王派左丞相甘茂亲自率重兵攻打韩国的宜阳(今河南宜阳)。

宜阳是陕西通往河南的重要通道,两边重峦叠嶂,中间一线通往洛阳,西距洛阳四十公里。

它是韩国的西大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如果拿不下宜阳,秦国就无法兵出函谷关,也就无法东进中原。

但是若想攻下宜阳,就必定要和韩国有一场大仗、恶战。

韩国一旦失守宜阳,秦国就可以长驱直入,直达韩国的腹地。

所以,韩国必然死守宜阳。

甘茂说,要攻韩国,必须联合魏国。

甘茂与另一位副使向寿一块儿来到魏国游说魏王。

到达之后,甘茂却对向寿说,你回去,就说魏君已经同意联合攻韩了,但是,一定要告诉秦武王攻韩之事行不通。

只要你这样说了,将来事成了,功劳全归你。

这位副使欣然同意,按照甘茂的交代向秦武王汇报。

秦武王觉得很纳闷,既然魏国允诺联合攻韩,为什么还不能攻呢?

甘茂一回国,秦武王马上召见了他。甘茂回答,宜阳是一个大县,战略储备非常充足,名义上是县,其实相当于韩 国的一个郡。如果现在我们去进攻,很难得手。

接着甘茂就给秦武王讲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曾参杀人。

当年,曾参在费地居住,费地有一个和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

于是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

曾参的母亲纹丝不动地在织布机上织布。

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人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

曾参的母亲还是镇定自若地织布。

一会儿,第三个人来了,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

曾参的母亲立即扔下手中的布,翻墙而逃。

曾参是历史上有名的贤人,曾参的母亲又是那么了解自己的儿子,听了三个人的传话,就误认为曾参真的杀人了。

甘茂对秦武王说,我没有曾参那样的贤能,大王您也不能像曾参的母亲信任自己的儿子一样信任我。

我只怕率兵攻打宜阳,大王最终也会像曾参的母亲一样不信任我。

第二件事是张仪无功。张仪为秦国立了大功,西并巴蜀,北开西河,南取上庸,但是,天下人都认为是先王贤能,而并不将主要功劳归于张仪。

第三件事是文侯烧信。

魏文侯当年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打了三年才把中山国给灭了。

乐羊回师的时候高兴得很,以为自己立了大功。

面见魏文侯之时,魏文侯拿出整整一筐针对乐羊的告状信让他看。

乐羊吓得拜倒在地,连连说,这不是我的功劳,全是大王的功劳(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任何成功都不是一个人的成功,而是一个团队的成功。

其中,领导的支持与信任最为重要。

不要总以为自己立下了多少功劳,而是应当看看当你拼搏之时领导对你的支持有多大。

说完这三件事后,甘茂接着说,我甘茂是个外来之臣,如果率兵去攻打宜阳,最担心有人告我的状,而且大王一定会听信这些话。这样,大王便会背着一个欺骗魏王的名声,而我也会落得一身诽谤。所以,虽然魏国同意和咱们联合攻韩,但是,这一仗我不能打。秦武王听完后,对甘茂说,我和你先订一个君子协定,你就放心去攻打韩国吧。

直到这时,甘茂才率兵攻打韩国宜阳,打了五个月,还没有攻下宜阳。秦武王果然收到很多告状信,于是他下令甘茂退兵。甘茂说,协定还算数吗?秦武王这才又派重兵增援甘茂,最终甘茂杀了六万韩国士兵,攻下了军事重镇宜阳,洞开了韩国的西大门,秦兵从此可以畅通无阻地直插韩国的腹地。

秦武王这样一位在位仅仅三年的青年君王,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大业中也镌刻下自己的名字,留下自己的一份业绩,为秦国兼并六国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四位,秦昭襄王。

秦昭 襄王时代,秦国对六国已经占有压倒性优势。

此时的秦国国君应当继续东进,打垮六国的军事力量,为最终兼并六国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秦昭襄王所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

秦昭襄王不负历史重托,他多次任用魏冉为相,提拔白起为将,持续攻打三晋。

白起伊阙一仗,打败韩、魏联军,杀死二十四万人。

秦赵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兵,赵国一战就损失了四十五万精锐,实际上已被打垮。

此时的天下只有赵国是秦灭六国的最大障碍,秦昭襄王基本摧毁了赵国的有生力量,使六国之中再没有一国能够和秦国单独过招,这进一步造就了秦灭六国的历史大趋势。

此外,秦昭襄王又任用范雎为相,采纳了范雎著名的“远交近攻”策略,制定了秦灭六国的大政方针。正是“远交近攻”四个字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使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有了一个总体战略方针,也使秦灭六国的大趋势日趋明朗。

第五位,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是秦王嬴政的祖父安国君,正式在位时间仅有三天,因此未有政绩,也未有败绩,其实可以忽略不计,姑且一并称之为明君吧。

第六位,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即异人,是被吕不韦成功包装并推上王位的一代秦君。虽然他的在位时间和秦武王一样短暂,但是,他也绝非寻常之辈。秦庄襄王面临的任务也是继续秦国的扩张大业,巩固秦国统一天下的大趋势。

他重用吕不韦为相国,攻取韩国的军事重镇成皋、荥阳,建立了三川郡。

韩国西边有两处战略要地,一是宜阳,二是成皋、荥阳。

秦武王拿下了宜阳,如此一来,秦军就能够直达洛阳。

而后,秦庄襄王又拿下了成皋、荥阳,这样,秦军便可以直达大梁(今河南开封)。

三川郡成为插在韩、魏两国腹地的一把尖刀。

攻下宜阳、成皋、荥阳,秦军就可以随时马踏中原。

不仅如此,秦庄襄王还利用赵、燕之战,攻取了赵国榆次等三十七城,进一步削弱了赵国的国力。赵国土地锐减,其中就有秦庄襄王的一份功劳。

第七位,秦王嬴政。

嬴政在举行加冠礼之后,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巩固自己的权力,所以,除掉嫪毐集团、吕不韦集团成为刻不容缓的压倒一切的任务。公元前237年,嬴政罢免了吕不韦的相国之职,标志着他巩固政权的任务已经告一段落。

此时,摆在嬴政面前的历史任务就是适时发动统一战争。

嬴政面对历史赋予他的使命,毫不犹豫地发动了统一战争。

统一战争的序曲就是继续大规模地削弱赵国。

此时,韩非入秦劝嬴政首先攻赵,因为赵国的力量还比较强大,只有先打垮了赵国,秦国才可能最终完成统 一大业。

所以,在从罢免吕不韦到发动灭韩战争期间,嬴政连续对赵国用兵,其间两次被李牧打败。

尽管如此,灭赵已是嬴政完成统一大业的既定方针。

嬴政制订的先灭韩,继而灭赵、魏的顺序是完全正确的。

在统一天下的整个进程中,除了在灭楚问题上,嬴政基本上没有犯什么错误。

在嬴政灭了韩、赵、魏三国,击溃燕军主力并基本灭燕之后,天下只剩下齐、楚两国。

嬴政此时有些自满,他听信了李信二十万军队就能灭楚的话,对老将王翦所持的灭楚非六十万军队不可的建议不以为然,反而认为王翦因年老而怯战。

结果,李信大败而归。

事实证明,王翦有先见之明。

嬴政此时完全不顾及个人的尊严、脸面,立即登门向王翦道歉,起用王翦率六十万大军灭楚,并且答应了王翦所有的财产要求。

最后,王翦顺利灭楚。

纵观秦国自秦孝公以来的七位国君,没有一位昏君、庸主。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秦国基本上实施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偶尔也有兄终弟及。

在这种继承制之下,君王的继任完全不是择优、选贤,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比如说安国君的继位,是因为安国君的长兄因病去世,他作为次子而成为王位继承人。

如此继承王位的君王能够优秀吗?能够完成历史使命吗?能保证个个都是明君贤君吗?本来,这应当是充满诸多变数的问题,但是,在秦国却毫无悬念。

秦孝公以来的七位国君无一昏庸,这似乎是冥冥之中有天意在庇护秦国。

秦始皇的前六代先祖都完成了他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因此,到秦始皇时期,一切都似乎水到渠成。

西汉的贾谊在他的长篇政论文《过秦论》中极为准确地概括了这一点,认为秦始皇是“奋六世之余烈”。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曲折前进的。

在战国前期,六国也曾经风光占尽,但他们的发展势头没有持续下去。

到了战国中期,当秦孝公开始重用商鞅实行变法时,六国的发展势头与秦国已经相形见绌,国力与秦国差距越来越大。

秦国最终统一天下的历史趋势是自秦孝公以来六位国君再加上秦王嬴政不断努力的结果。

这就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必然性。

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在秦国的这七代国君身上,还保持了一个其他六国国君所不具备的特点,这便是秦国的人才战略,它为秦国的发展带来了人才优势与智力支持。

选贤不拘一格 统一并吞八荒

秦国自孝公以来的七位国君都能够完成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非偶然,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这七位国君都非常重视发现和重用人才。战国七雄之中唯独秦国在重用人才方面成就最为突出。秦国重用人才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唯才是用。

选才不以国别为界,换句话说,秦国的这七位国君都重用了秦国以外的人才。

比如秦孝公重用卫国人商鞅,秦惠文王重用魏国人张仪,秦武王重用的是楚国人甘茂,秦昭襄王重用的是魏国人范雎。

秦孝文王正式在位仅三天,无所谓用人。

秦庄襄王重用了卫国人吕不韦,秦王嬴政重用了楚国人李斯、魏国人尉缭,而且,嬴政手下的名臣将相还有许多六国人。

这些人才都与秦国统治者毫无血缘关系,但却备受重用,可见秦君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

第二,用人不疑。

比如秦孝公不顾旧贵族的极力反对,坚定不移地信任商鞅,始终如一地支持商鞅推行变法改革,这就是用人不疑的显例。

秦武王面对大量状告甘茂的上书,最终还是信任甘茂,继续增兵,终于攻下军事重镇宜阳,洞开了韩国的西大门。

到秦王嬴政时,韩人郑国入秦做间谍被发现,宗室大臣趁机建议逐客,李斯上《谏逐客书》,透辟地阐明了重用人才与秦国强大的利害关系。

嬴政大为称赏,立刻废除逐客令,提拔李斯为廷尉,信任倚重李斯几十年。

这种用人不疑的做法,对国家治理与强盛来说,是必须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礼贤下士。

比如秦孝公接见商鞅与他谈话,不知不觉就挪动身体靠近商鞅并与其面对面,零距离地听取商鞅的治国之策,而且连续好几天都不知疲倦(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史记·商君列传》)。

尉缭坚持见嬴政不行礼,嬴政依然接见,并且给了很高的礼遇,衣服饮食皆与嬴政同等规格。

这种谦恭、礼贤下士的态度,怎能不让人竭尽所能地助秦一臂之力?这说明,秦国统治者至少在事业未竟之时,是很重视礼贤之道的。

这些事例也一再证明,秦国七代国君始终如一地把重用人才当作实现统一天下目标的重要手段。他们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将兼并六国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没有重大失误的前提下,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应当承担的历史重任,最终促成了秦统一天下的大趋势。

请看下图:

1、秦庄公

秦襄公(?—公元前766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庄公次子,是春秋时期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任国君,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

公元前778年,秦庄公为犬戎所杀,他的长子世父率军与犬戎作战,而把国君位置让给秦襄公。当时秦国力弱,狄戎为近患。

秦襄公即位初,将其妹缪嬴嫁给戎人丰王为妻,以分化戎人。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都汧邑(今陕西陇县),向东进逼。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

东迁后,周平王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基础。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讨伐西戎的途中去世,葬于故地西陲(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其子秦文公继位。

2、秦文公

秦文公(?―公元前716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襄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16年在位。

秦文公在位时期,设史官以纪事;击败西戎,收编周朝遗民,扩地至岐(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以西;制定罪诛三族的刑法。当时秦人已完全定居、从事农业。

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谥号文公,葬于西山(在今陕西省宝鸡市)。秦文公死后,其孙秦宁公(秦宪公)继位。

3、秦宪公

秦宪公(公元前724年—公元前704年),《史记·秦本纪》误作秦宁公,嬴姓,赵氏,名不详,秦文公之孙,秦静公(一作秦竫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715年—公元前704年在位。

秦宪公因其父秦静公早逝,故被其祖父秦文公立为继承人。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秦宪公继位,居于西新邑,后迁居平阳。

公元前713年,派兵夺取亳戎(西戎一支)的荡社(一作汤杜)。公元前708年,俘虏芮国国君芮伯万。

公元前704年,派兵消灭西戎小国荡氏。同年,秦宪公去世,终年二十一岁,葬于西山大麓(今陕西省宝鸡市北陵园)。

4、秦出子

(公元前708年―公元前698年),嬴姓,赵氏,名曼。秦宪公的幼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703年―公元前698年在位。

5、秦武公

秦武公(?―公元前678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宪公(秦宁公)长子,母鲁姬子,秦出子和秦德公的哥哥,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78年在位。

秦武公初立太子。秦宪公死后,弗忌等三庶长另立秦出子为秦国国君。后秦出子被弗忌等杀,他才得以即位。诛弗忌等三族,集大权于王室。

秦武公死后葬于平阳,首开活人殉葬制度之风,陪葬的人多达六十六人。传位于同母弟秦德公。

6、秦德公

秦德公(公元前710年-公元前676年),嬴姓,秦氏,族谱载其名嘉,秦宪公次子,秦武公之弟,秦出子之兄,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在位。

公元前678年,秦武公去世,其子公子白受封于平阳(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未能继位,其弟秦德公继位。

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将秦国首都迁至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并用牛羊猪各三百头在鄜畤祭祀天地,占卜居住在雍城是否适宜。占卜的结果是:后代子孙将在黄河边饮马。同年,梁、芮两国国君前来朝见。

公元前676年,初次设立伏祭,在城邑四门杀狗祭祀,祛除传播疾病的暑气。

秦德公有三个儿子,长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前676年,秦德公去世,葬于阳,长子秦宣公继位。

7、秦宣公

秦宣公(?—公元前664年),嬴姓,秦氏,族谱载其名恬,秦德公之长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长兄,春秋时期秦国国君。

公元前675年—公元前664年在位,葬于平阳墓区(陕西省宝鸡县东阳平镇)。有子九人,未立,传位于其弟秦成公。

8、秦成公

秦成公(?―公元前660年),嬴姓,赵氏,族谱载其名载,秦德公次子,秦宣公之弟,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63年―公元前660年在位。

据《史记》记载,成公元年,梁、芮两个西周旧国的王来朝见;有子七人,皆未立,其弟任好继位,是为秦穆公。

9、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年),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谥号穆,被《史记索隐》等书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等。秦穆公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以实现秦晋之好。

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秦穆公本欲东进,到中原完成霸业。后分别在前627年崤之战和前625年彭衙之战(今陕西白水东北)中两次被晋军击败,三将被俘,秦军全军覆没,秦东进的路自此被晋牢牢地扼住。

秦穆公于是掉头向西发展。他用计将从晋国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来作谋士。秦国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有说20个)。

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秦穆公于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

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

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葬于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东南),殉葬的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

10、秦康公

秦康公(?-公元前609年),嬴姓,赵氏,名罃,秦穆公之子,母穆姬是晋文公的姐妹,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20年—公元前609年在位。

秦康公在位期间,秦国与晋国多次发生战争,而秦国也从秦穆公时期的西戎霸主逐渐走向衰落。

11、秦共公

秦共公(?—公元前605年),嬴姓,秦氏,名貑,或名稻,《史记索隐》记载名貑,《左传》名稻,秦康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公元前608年—公元前605年在位。

12、秦桓公

秦桓公(?—-公元前577年),嬴姓,赵氏,名荣(据《春秋分纪》),秦共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04年—公元前577年在位。

秦桓公在位时在麻隧之战中败于诸侯联军。

13、秦景公

秦景公(?―公元前537年),嬴姓,秦氏,名石,秦桓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在位。

14、秦哀公

秦哀公(?—公元前501年),《秦记》作秦毕公,《史记索隐》作秦㻫公,嬴姓,秦氏,族谱载其名籍,秦景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在位36年(公元前536年—公元前501年)。

前505年,吴国攻陷楚国国都,申包胥向秦国求救,哀公不理;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

秦哀公动容道:“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于是为之赋《无衣》,发兵救楚,击败了吴军,吴王阖闾收兵回国。

15、秦惠公

秦惠公(?—公元前491年),嬴姓,赵氏,族谱载其名宁,秦夷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在位9年(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91年)。

16、秦悼公

秦悼公(?—公元前477年),嬴姓,秦氏,族谱载其名盘,秦惠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在位15年(前491年—前477年,《史记·秦本纪》和《十二诸侯年表》误作为14年)。

秦悼公十五年(公元前477年),秦悼公去世,葬于丘里景公墓西。秦悼公在位期间在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筑城,死后其子秦厉共公继位。

17、秦厉共公

秦厉共公(?—公元前443年),又称秦剌龚公、秦利龚公,嬴姓,秦氏,名不详(一说名剌),秦悼公之子。《史记·秦本纪》作其秦剌龚公,《史记正义》作其秦利龚公。

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43年在位。公元前476年派兵攻魏城。

公元前467年,天空出现哈雷彗星,明亮易见。公元前461年沿黄河修筑防御濠沟,以兵2万伐西戎大荔(今陕西大荔朝邑一带)。

18、秦躁公

秦躁公(?—公元前429年),又称秦趮公,嬴姓,秦氏,族谱载其名欣,秦厉共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442年—公元前429年在位。

秦躁公元年(公元前442年)即位为秦公,秦躁公十三年(公元前430年),西戎民族义渠向秦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军击退。次年,躁公卒,其弟嬴封从晋归来即位,是为怀公。

19、秦怀公

秦怀公(?—公元前425年),嬴姓,秦氏,族谱载其名封,秦厉共公之子,秦躁公之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在位4年(公元前428年—公元前425年)。

秦躁公卒,其弟由庶长从晋国迎入,是为怀公。当时国政被旧贵族所操纵,秦怀公四年(公元前425年),秦庶长鼌联合其它贵族逼秦怀公自杀。由于昭太子早卒,次年大臣立怀公之孙为君,是为秦灵公。

20、秦灵公

秦灵公(?—公元前415年),又称秦肃灵公,嬴姓,秦氏,未知其名,一说名肃,秦怀公之孙,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15年在位。

公元前422年,在吴阳(今陕西省宝鸡市吴山)建上畤,祭祀黄帝;建下畤,祭祀炎帝。秦灵公逝世时,嫡子师隰(即其后的秦献公)年幼,只有五岁。

灵公的叔父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夺位自立为国君,即秦简公。师隰被放逐到陇西河谷。

21、秦简公

嬴悼子(公元前428年─公元前400年),嬴姓,赵氏,名悼子(有人认为,“悼子”非名),秦怀公之子,秦昭子之弟、秦灵公叔父,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414年—公元前400年在位。

秦简公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改革,他允许官吏、百姓带剑,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带剑的特权;实行按土地亩数征收租税的政策,则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表明秦国开始向封建制度转化。公元前400年,秦简公去世,子秦惠公继位。

22、秦惠公

23、秦出公

秦出公(公元前389或388年—公元前385年),又称秦少主,嬴姓,秦氏,族谱载其名昌,秦惠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在位2年(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5年)。

《世本》作秦少主,《吕氏春秋》作秦小主,史上又名出子。公元前387年,惠公死,出公即位,时方二岁,由母亲主持朝政,重用宦官与外戚,公元前385年左庶长菌改发动政变,杀出子及其母,迎灵公太子公子赢连回国。

自秦厉共公(公元前477年—公元前443年在位)之后,到秦出公在位时,大臣专权,数易君主,国政不稳,秦国日衰。

24、秦献公

秦献公嬴师隰(公元前424年—公元前362年),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嬴姓,秦氏,《世本》作秦元献公,《越绝书》作秦元王。。秦灵公之子,在位23年(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62年)。

秦献公早年流亡魏国,回国继位后在秦国国内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并且数次发动收复河西失地的战争。

秦献公的时期的改革虽然不彻底,但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25、秦孝公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

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6、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又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

27、秦武王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又称秦武烈王、秦悼武王,嬴姓,名荡,秦惠文王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前310年—前307年在位。

秦武王重武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

秦武王身高体壮,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

28、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

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早年在燕国做人质。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与其弟公子芾、公子壮争位,遂立。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

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宰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

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国的河东和南阳、楚国的黔中和楚都郢。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昭王听从魏国人范雎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大胜赵军。

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攻陷东周王都洛邑,灭亡了周朝和西周国,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之一。

秦国长年征战,到了昭王后期已经民生凋敝,并且遭到了诸侯国的联合打压,把战果一一丢弃。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昭襄王去世,终年75岁。

29、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11月14日),亦称安国君,嬴姓,赵氏,名柱(一作式),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国第35位国君,秦昭襄王次子,秦庄襄王之父。在位仅三天,为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国君。

秦孝文王于公元前250年秦颛顼历十月继位之礼,三日后为其父除丧期间去世,葬于寿陵,其子秦庄襄王继位。

30、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又称秦庄王,嬴姓,赵氏,本名异人,后改名为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战国时期秦国国君。

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丙午病逝,享年三十五岁。

秦庄襄王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村。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追封秦庄襄王为太上皇。

31、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

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但是到了后期,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秦朝有三代国君,其中两代称皇帝,最后一代称秦王: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自称皇帝,公元前210年去世,做皇帝11年; 秦二世皇帝(嬴胡亥),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继承皇帝之位,公元前209年正式登基为皇帝,是秦始皇的次子,公元前207年被赵高逼迫自杀,在位三年; 秦子婴(嬴子婴),公元前207年在胡亥被迫自杀之后出任秦朝君主,自称秦王,次年被项羽所杀。

秦孝公之后秦国有五代秦王 分别是 秦惠文王赢驷 秦武王赢荡 秦昭襄王赢稷 秦孝文王赢柱 秦庄襄王赢子楚(嬴异人)

秦始皇嬴政(赵政)始皇帝 秦二世赢胡亥 胡亥被赵高杀死之后还有子婴称王 子婴为秦王

秦始皇嬴政和二世胡亥是皇帝 子婴是秦王

1、秦惠文王(秦国第二十六位国君)

秦惠文王嬴驷(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嬴姓赵氏,名驷(一说名“骃”),栎阳(今陕西省阎良区)人。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秦孝公之子。

2、秦武王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嬴姓赵氏,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前311年—前307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身高体壮,孔武好战。在政治上,设置丞相,驱逐张仪,结盟魏国,联越制楚。军事上,攻拔宜阳,设置三川,平定蜀乱。经济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

3、秦昭襄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

嬴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一名稷。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国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间,发生了著名的伊阙之战,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华阳之战和长平之战。

4、秦孝文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

秦孝文王嬴柱(公元前303年―公元前250年11月14日),嬴姓,赵氏,名柱,又名式。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昭襄王次子,生母是唐太后。

5、秦庄襄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

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嬴姓,秦氏或赵氏,名楚(一作子楚),雍州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的父亲。

6、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祖龙。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始皇帝政12年2、二世胡亥3年3、子婴l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汉汉: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

在两汉之际,还有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l、高祖帮12年。

2、惠帝盈7年。

3、少帝(吕后专政)8年。

4、文帝桓23年。

5、景帝启l6年。

6、武帝彻年号: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始元,l3年。

8、宣帝询本始,25年。

9、元帝爽初元,16年。

lO、成帝骜建始,26年。

ll、哀帝欣建平,6年。

12、平帝珩元始,5年。

l3、孺子婴居摄,3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新朝新朝:公元9--25共17年,建都:长安。

l、王莽,始建国,l5年。

2、淮阳王刘玄更始,3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东汉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建武33年。

2、明帝庄永平l8年。

3、章帝炟建初l3年。

4、和帝肇永元17年。

5、殇帝隆延平1年。

6、安帝佑永初19年。

7、顺帝保永建l9年。

8、冲帝炳永加l年。

9、质帝钻本初l年。

lO、桓帝志建和2l年。

ll、灵帝宏建宁22年。

12、少帝辨光熹1年。

l3、献帝协初平32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三国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

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魏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黄初7年。

2、明帝睿太和13年。

3、齐王芳正始14年。

4、高贵乡公髦正元7年。

5、常道乡公奂景元6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曹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蜀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章武3年。

2、后主禅建兴4l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吴吴:公元222--28O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权黄武31年。

2、会稽王亮建兴7年。

3、景帝休永安7年。

4、乌程候皓元兴l7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晋西晋:265--316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泰始25年。

2、惠帝司马衷永熙17年3、怀帝司马炽永加5年。

4、憨帝司马业建兴4年。

东晋:317--4O2共1O4年。

历十一帝,建都:金陵l、元帝司马睿建武6年。

2、明帝司马绍太宁3年。

3、成帝司马衍咸和17年。

4、康帝司马岳建元2年。

5、穆帝司马聃永和l7年。

6、哀帝司马丕隆和4年。

7、废帝司马奕太和6年。

8、简文帝司马昱咸安2年。

9、孝武帝司马曜宁康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隆安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元熙2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十六国十六国:304--439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

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内。

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夏。

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蜀:303--347共七个皇帝建都:成都。

l、李特2年2、李流l年。

3、李雄30年4、李班l年5、李期3年6、李寿5年7、李势5年。

前赵:304--329匈奴建都:平阳(山西临汾)历五帝l、刘渊6年2、刘和l年3、刘聪8年4、刘l杰l年5、刘曜l3年后赵:319--352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l、石勒l5年2、石弘l年3、石虎l5年4、石世l年5、石遵l年6、石祗?年7、冉闵3年。

前燕:357--37O历三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

l、慕容皝15年2、慕容儁1l年3、慕容暐1l年。

前秦:351--394历六帝,氐族,建都:长安l、符健4年2、符生3年3、符坚27年4、符丕2年5、苻登9年6、符荣l年前凉:313--376汉族,历7帝,建都:姑臧。

l、张茂5年2、张骏22年3、张重华9年4、张耀灵l年5、张祚3年6、张玄靓9年7、张天钖l2年。

后秦:384--4l7羌族,历3帝,建都:长安。

l、姚苌8年2、姚真22年3、姚弘2年。

后燕:384--409鲜卑族,历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l3年2、慕容宝3年3、慕容盛3年4、慕容熙7年5、高云3年。

南燕:398--4lO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1、慕容德7年2、慕容超6年。

北燕:409--436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

l、冯跋22年2、冯弘6年。

后凉:386--4O3氐族,历四帝,建都:姑臧。

1、吕光13年2、吕绍l年3、吕篡1年4、吕隆1年。

南凉:397--4l4鲜卑族,历三帝,建都:乐都。

l、秃发乌狐3年2、秃发利鹿狐3年3、秃废傉檀13年。

西凉:4O0--42O汉族,历二帝,建都:敦煌。

l、李暠17年2、李歆4年。

北凉:397--439匈奴,历三帝,建都:张掖。

1、段业4年2、沮渠蒙逊33年3、沮渠牧犍7年。

西秦:385--43l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皋兰)。

1、乞伏国仁3年2、乞伏乾归24年3、乞伏炽磐l6年4、乞伏暮末4年。

夏:4O7--43l匈奴,历三帝,建都:统葛(陕西横山)。

l、赫连勃勃19年2、赫连昌4年3、赫连定4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南北朝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建都:建康(南京)宋42O--479年。

共6O年八个皇帝。

1、武帝刘裕永初3年。

2、少帝刘义符景平2年。

3、文帝刘义隆元加30年。

4、孝武帝刘骏孝建11年。

5、废帝刘予业永元l年。

6、明帝刘彧秦始8年。

7、后废帝刘昱元徴5年。

8、顺帝刘准升明3年。

齐:479--5Ol,共23年,七个皇帝。

1、高帝肖道成建元4年。

2、武帝肖赜永明ll年。

3、废帝肖昭业隆昌l年。

4、废帝肖昭文延兴l年。

5、明帝肖鸾建武5年。

6、东昏侯宝卷永元13年。

7、和帝肖宝融中兴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个皇帝。

1、武帝肖衍天监48年。

2、简文帝肖纲大宝2年。

3、元帝肖绎承圣4年。

4、敬帝肖方智绍泰3年。

陈:557--589,共33年,五个皇帝。

1、武帝陈霸先永定3年。

2、文帝陈倩天加7年。

3、废帝陈伯宗光大2年。

4、宣帝陈顼太建l4年。

5、后主陈叔宝至德7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北朝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个皇帝。

鲜卑拓跋氏,建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

)l、道武帝珪23年2、明元帝嗣15年3、太武帝寿28年4、文成帝睿14年5、献文帝弘6年6、孝文帝宏29年7、宣武帝恪l6年8、孝明帝诩12年9、孝庄帝子攸3年1O、节闵帝恭1年l1、安定王朝l年。

东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个皇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

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建都:长安。

l、孝武帝修2年2、文帝宝炬17年3、废帝钦2年4、恭帝廓3年。

北齐:55O--577,共28年,五i个皇帝。

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lO年2、孝昭帝演l年3、武成帝湛4年4、后主纬11年5、幼主恒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1、孝愍帝觉l年2、明帝毓4年3、武帝邕l8年4、宣帝赟l年5、静帝阐2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隋朝隋朝:58l--6l8杨姓建都:长安(西安)一、文帝杨坚开皇24年。

(文帝有二个年号:开皇58l--60O、仁寿60l--6O4)二、炀帝杨广大业12年。

3、恭帝杨侑义宁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唐朝唐朝618--9O7李姓建都:长安一、高祖渊武德9年。

2、太宗世民贞观23年。

3、高宗治永徽34年。

4、中宗显嗣圣1年。

5、武则天垂拱21年。

6、中宗(复辟)神龙5年。

7、睿宗旦景云3年。

8、玄宗隆基先天43年。

9、肃宗亭至德7年。

10、代宗豫宝应17年。

11、德宗适建中26年。

12、顺宗诵永贞l年。

13、宪宗纯元和l5年。

14、穆宗恒长庆4年。

15、敬宗湛宝历2年。

16、文宗昂太和14年。

17、武宗炎会昌6年。

18、宣宗忱大中13年。

19、懿宗漼咸通l4年。

20、僖宗儇乾符l5年。

21、昭宗晔龙纪16年。

22、哀帝祝天佑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五代五代十国9O7--96O后梁:9O7--923,共16年。

朱姓建希:汴梁一、太祖全忠开平6年。

2、末帝友贞乾化11年。

后唐:923--936共14年。

李姓建都:洛阳一、荘宗存勗同光4年。

2、明宗嗣源天成8年。

3、愍帝从厚应顺l年。

4、废帝从珂清泰2年。

后晋936--946共1l年石姓建都:汴梁一、高祖敬塘天福7年。

2、出帝重贵开运4年。

后汉947--95O共4年刘姓建都:汴梁一、高祖知远天福2年。

2、隐帝承佑乾佑2年。

后周951--960共lO年郭姓、柴姓建都:汴梁一、太祖威广顺3年。

2、世宗荣显德6年。

3、恭德宗训l年。

十国:前蜀:9O7--925建都:成都一、王建12年。

2、王衍8年。

吴:892--937建都:杨卅一、杨行密15年。

2、杨渥3年。

3、杨隆演lO年。

4、杨溥l7年。

楚:896--95l建都:长沙一、马殷35年。

2、马希声2年。

3、马希范l5年。

4、马希广3年。

5、马希萼2年。

6、马希崇l年。

闽:897--946建都:福州一、王审知4O年。

2、王延均3年。

3、王昶4年。

4、王延义4年。

5、王延政3年。

南唐:937--975建都:金陵一、李升7年。

2、李璟l9年。

3、李煜l6年。

荆南:9O7--96建都:荆州一、高季兴22年。

2、高从海20年。

3、高保融l2年。

4、高保勗l年。

5、高继冲l年。

南汉:9O5--97l建都:广州一、刘隐12年。

2、刘32年。

3、刘玢1年。

4、刘晟l6年。

5、刘鋹l3年。

吴越:893--978建都:钱塘一、钱鏐41年。

2、钱元瓘lO年。

3、钱佐6年。

4、钱倧l年。

5、钱俶40年。

北汉:951--979建都:太原一、刘崇4年。

2、刘钧l4年。

3、刘继恩l年。

4、刘继元1l年。

后蜀:933--965建都:成都一、孟知祥l年。

2、盈昶3O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宋朝(分北宋与南宋)北宋960--1127,共l68年。

赵姓,历九帝。

建都:汴梁一、太祖匡胤,建隆。

在位16年。

2、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3、真宗桓,咸平,在位25年。

4、仁宗祯,天圣,在位41年。

5、英宗曙,治平,在位4年。

6、神宗顼,熙宁,在位18年。

7、哲宗煦,元佑,在位15年。

8、徵宗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9、钦宗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l279,共152年。

历九帝,赵姓。

建都:临安(杭州)。

1、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2、孝宗昚,隆兴,在位27年。

3、光宗敦,绍熙,在位5年。

4、宁宗扩,庆元,在位3O年。

5、理宗盷,宝庆,在位4O年。

6、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7、恭帝显,德佑,在位2年。

8、瑞宗昰,景炎,在位3年。

9、帝昺,祥兴,在位3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元朝元朝:l279--l368,共90年。

历十一帝.奇渥温氏,建都:燕京(北京)。

1、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2、成宗铁木耳,元贞,在位13年。

3、武宗海山,至大,在位4年。

4、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皇庆,在位9年。

5、英宗硕德八刺,至治,在位3年。

6、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5年。

7、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1年。

8、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2年。

9、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5年。

10、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l年。

11、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

据明初官修《元史》记载,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l206--l368),通称元朝。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明朝明朝:1368--l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1、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l年。

2、惠帝允炆,建文,在位4年。

3、成祖棣,永乐,在位22年。

4、仁宗高炽,洪熙,在位1年。

5、宣宗瞻基,宣德,在位l0年。

6、英宗祁镇,正统,在位14年。

7、景帝祁钰,景泰,在位7年。

英宗祁镇,天顺,在位8年。

(复辟)八、宪宗见深,成化,在位23年。

9、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10、武宗厚照,正德,在位l6年。

11、世宗厚熜,嘉清,在位l6年。

12、穆宗载垕,隆庆,在位6年。

13、神宗翊钧,万历,在位47年。

14、光宗常洛,泰昌,在位l年。

15、熹宗由校,天启,在位7年。

16、思宗由检,崇祯,在位17年。

顺李自成大西张献忠,年号大顺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南明福王朱由崧,年号弘光唐王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朱由榔,年号永历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清朝清朝:l644--l9ll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年号天聪不计在内)。

满族,爱新觉罗氏。

建都:北京。

1、世祖福临,为顺治,在位l8年。

2、圣祖玄烨,为康熙,在位61年。

3、世宗胤禛,为雍正,在位13年。

4、高宗弘历,为乾隆,在位6O年。

5、仁宗颙琰,为嘉庆,在位25年。

6、宣宗旻宁,为道光,在位30年。

7、文宗奕詝,为咸丰,在位1l年。

8、穆宗载淳,为同治,在位l3年。

9、德宗载湉,为光绪,在位34年。

10、溥仪,为宣统,在位3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中华民国中华帝国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年号洪宪。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1 评论

分享 举报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9-16

秦:(统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婴 l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

l、高祖帮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吕后专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启 l6年。

6、武帝彻 年号: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8、宣帝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O、成帝骜 建始,2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l3、孺子婴 居摄,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长安。

2、淮阳王刘玄 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殇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顺帝保 永建 l9年。

8、冲帝炳 永加 l年。

9、质帝钻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灵帝宏 建宁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献帝协 初平 32年。

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 黄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齐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贵乡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乡公奂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 章武 3年。

2、后主 禅 建兴 4l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 权 黄武 31年。

2、会稽王亮 建兴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乌程候皓 元兴 l7年。

晋: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马衷 永熙 17年3、怀帝司马炽 永加 5年。

4、憨帝司马业 建兴 4年。

东晋:317--4O2 共1O4年。

历十一帝,建都:金陵l、元帝司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马绍 太宁 3年。

3、成帝司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马丕 隆和 4年。

7、废帝司马奕 太和 6年。

8、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 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国: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

蜀: 303--347 共七个皇帝 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

3、李 雄 30年 4、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6、李 寿 5年 7、李 势 5年。

前赵:304--329 匈奴 建都:平阳(山西临汾) 历五帝l、刘 渊 6年 2、刘 和 l年 3、刘 聪 8年 4、刘l 杰 l年 5、刘 曜 l3年后赵:319--352 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l、石 勒 l5年 2、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石 世 l年 5、石 遵 l年6、石 祗 ?年 7、冉 闵 3年。

前燕:357--37O 历三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历六帝,氐族,建都:长安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坚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6、符 荣 l年前凉:313--376 汉族,历7帝,建都:姑臧。

l、张 茂 5年 2、张 骏 22年 3、张重华 9年 4、张耀灵 l年 5、张 祚 3年6、张玄靓 9年 7、张天钖 l2年。

后秦:384--4l7 羌族,历3帝,建都:长安。

l、姚 苌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后燕:384--409 鲜卑族,历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宝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云 3年。

南燕:398--4lO 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

l、冯 跋 22年 2、冯 弘 6年。

后凉:386--4O3 氐族,历四帝,建都:姑臧。

1、吕 光 13年 2、吕 绍 l年 3、吕 篡 1年 4、吕 隆 1年。

南凉:397--4l4 鲜卑族,历三帝,建都:乐都。

l、秃发乌狐 3年 2、秃发利鹿狐 3年 3、秃废傉檀 13年。

西凉:4O0--42O 汉族,历二帝,建都:敦煌。

l、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凉:397--439 匈奴,历三帝,建都:张掖。

1、段 业 4年 2、沮渠蒙逊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皋兰)。

1、乞伏国仁 3年 2、乞伏乾归 24年 3、乞伏炽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历三帝,建都:统葛(陕西横山)。

l、赫连勃勃 19年 2、赫连 昌 4年 3、赫连 定 4年。

南北朝: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建都:建康(南京)宋 42O--479年。

1、武帝刘 裕 永初 3年。

2、少帝刘义符 景平 2年。

3、文帝刘义隆 元加 30年。

4、孝武帝刘骏 孝建 11年。

5、废帝刘予业 永元 l年。

6、明帝刘 彧 秦始 8年。

7、后废帝刘昱 元徴 5年。

8、顺帝刘 准 升明 3年。

1、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2、武帝肖 赜 永明 ll年。

3、废帝肖昭业 隆昌 l年。

4、废帝肖昭文 延兴 l年。

5、明帝肖 鸾 建武 5年。

6、东昏侯宝卷 永元 13年。

7、和帝肖宝融 中兴 l年。

1、武帝肖 衍 天监 48年。

2、简文帝肖纲 大宝 2年。

3、元帝肖 绎 承圣 4年。

4、敬帝肖方智 绍泰 3年。

2、文帝陈 倩 天加 7年。

3、废帝陈伯宗 光大 2年。

4、宣帝陈 顼 太建 l4年。

5、后主陈叔宝 至德 7年。

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寿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5、献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诩 12年9、孝庄帝子攸 3年 1O、节闵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宝炬 17年 3、废帝钦 2年 4、恭帝廓 3年。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后主纬 11年5、幼主恒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1、孝愍帝觉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赟 l年5、静帝阐 2年。

隋朝:58l--6l8 杨姓 建都:长安(西安)一、文帝杨坚 开皇 24年。

(文帝有二个年号:开皇58l--60O、仁寿60l--6O4)二、炀帝杨广 大业 12年。

3、恭帝杨侑 义宁 l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长安一、高祖 渊 武德 9年。

2、太宗世民 贞观 23年。

3、高宗 治 永徽 34年。

4、中宗 显 嗣圣 1年。

5、武则天 垂拱 21年。

6、中宗(复辟) 神龙 5年。

7、睿宗 旦 景云 3年。

8、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9、肃宗 亭 至德 7年。

10、代宗 豫 宝应 17年。

11、德宗 适 建中 26年。

12、顺宗 诵 永贞 l年。

13、宪宗 纯 元和 l5年。

14、穆宗 恒 长庆 4年。

15、敬宗 湛 宝历 2年。

16、文宗 昂 太和 14年。

17、武宗 炎 会昌 6年。

18、宣宗 忱 大中 13年。

19、懿宗 漼 咸通 l4年。

20、僖宗 儇 乾符 l5年。

21、昭宗 晔 龙纪 16年。

22、哀帝 祝 天佑 3年。

五代十国 9O7--96O五代:后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一、太祖全忠 开平 6年。

2、末帝友贞 乾化 11年。

后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阳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2、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3、愍帝从厚 应顺 l年。

4、废帝从珂 清泰 2年。

后晋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2、出帝重贵 开运 4年。

后汉 947--95O 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一、高祖知远 天福 2年。

2、隐帝承佑 乾佑 2年。

后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一、太祖 威 广顺 3年。

2、世宗 荣 显德 6年。

3、恭德宗训 l年。

十国: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一、王 建 12年。

2、王 衍 8年。

吴: 892--937 建都:杨卅一、杨行密 15年。

2、杨 渥 3年。

3、杨隆演 lO年。

4、杨 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长沙一、马 殷 35年。

2、马希声 2年。

3、马希范 l5年。

4、马希广 3年。

5、马希萼 2年。

6、马希崇 l年。

闽: 897--946 建都:福州一、王审知 4O年。

2、王延均 3年。

3、王 昶 4年。

4、王延义 4年。

5、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一、李 升 7年。

2、李 璟 l9年。

3、李 煜 l6年。

荆南:9O7--96建都:荆州一、高季兴 22年。

2、高从海 20年。

3、高保融 l2年。

4、高保勗 l年。

5、高继冲 l年。

南汉:9O5--97l 建都:广州一、刘 隐 12年。

2、刘 ? 32年。

3、刘 玢 1年。

4、刘 晟 l6年。

5、刘 鋹 l3年。

吴越:893--978 建都:钱塘一、钱 鏐 41年。

2、钱元瓘 lO年。

3、钱 佐 6年。

4、钱 倧 l年。

5、钱 俶 40年。

北汉:951--979 建都:太原一、刘 崇 4年。

2、刘 钧 l4年。

3、刘继恩 l年。

4、刘继元 1l年。

后蜀:933--965 建都:成都一、孟知祥 l年。

2、盈 昶 3O年。

宋朝(分北宋与南宋)北宋 960--1127,共l68年。

3、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4、仁宗 祯,天圣,在位41年。

5、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6、神宗 顼,熙宁,在位18年。

7、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8、徵宗 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9、钦宗 桓,靖康,在位2年。

3、光宗敦,绍熙,在位 5年。

7、恭帝显,德佑,在位 2年。

8、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9、帝 昺,祥兴,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

3、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4、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皇庆,在位 9年。

5、英宗硕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6、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 5年。

7、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 1年。

8、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 2年。

9、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 5年。

10、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 l年。

明朝:1368--l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2、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3、成祖 棣,永乐,在位22年。

4、仁宗高炽,洪熙,在位 1年。

7、景帝祁钰,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镇,天顺,在位 8年。

12、穆宗载垕,隆庆,在位 6年。

14、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l年。

15、熹宗由校,天启,在位 7年。

顺李自成大西张献忠,年号大顺南明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Z}(n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g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清朝:l644--l9ll 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年号天聪不计在内)。

字典后有十、溥 仪,为宣统,在位 3年。  中国历史上一共经历了二十几个朝代,它是界定某一政权时期的名词,一般都源自于创建者原始政权统治的区域名称或宗族关系,今天小编整理了二十四朝代顺口溜,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夏商西周继,春秋战国承;

秦后西东汉,三国西东晋;

两晋南北朝,隋唐大一统;

五代和十国,宋辽与夏金;

元明清三代,中国疆土定。

2.五帝夏商两周秦,西汉东汉三国晋。

凉燕赵,夏汉秦,北继胡,南承晋。

隋唐两宋夏辽金,蒙元明清中华民。

3.夏商西周奴隶制,东周列国变封建;

秦汉统一开疆域,三国纷争起战乱;

隋唐疆域又扩展,五代十国闹割据,宋辽夏金归大元;

明朝船队下西洋,清朝锁国被破关。

4.黄虞皇商周,春秋战国秦,

两汉三国晋,晋后南北分,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5.黄夏商周春战秦,汉后三国接两晋。南北朝隋唐五,宋元明清依次轮。

6.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南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7.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8.中华民族,历史悠长。三皇五帝,传位禅让。

9.平王迁都,东周洛阳。春秋五霸,齐桓宋襄。

10.王朝统治,从此绝断。自夏至清,年计四千。

11.公元前二十一,奴隶夏朝就建立;商朝建在前十六,十一武王建西周。

12.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夏、商、周(西周、东周)、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曹魏、蜀汉、东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南朝(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吴越、闽国、马楚、南汉、南平、北汉)、宋(北宋、南宋)、辽、金、元、明、清。  《战国BASARA 4:皇》将于老版的基础上在画面上进步不少,直接因为PS4而跳到了1080P+60帧的效果。除了画面外,这样一款再发售的游戏自然也少不了新的内容,而无论是PS3版还是PS4版都将会在这款游戏中引入一些全新的角色,包括足利义辉,京极玛利亚和千利休,使觉得总数从33人增加到40人。除了角色外,《战国BASARA 4:皇》还会加入全新的“战斗轮盘”模式。最后要提的则是《战国BASARA 4:皇》与《情热传说》的合作,双方都会为自己的游戏中引入带有对方元素的服装DLC。


战国BASARA 4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战国BASARA 4皇战国BASARA 4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